欢迎来到专业的映象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读后感 观后感 发言材料 教学设计 作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12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10-11 10:45:03 浏览量: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12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12篇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1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陈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陈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陈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让学生以儿子的角色给母亲写张留言条,这时的学生做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小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宣泄和表达的机会。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书写中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中,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都非常到位有效。对“喋喋不休”这词的引导,陈老师设计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让学生读读该词所在的段落,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妈妈此时说清楚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这种想说清楚却说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还从哪儿看出妈妈的喋喋不休?”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词语,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陈老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在这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陈老师安排了好几处的句式训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代入“虽然我要让儿子学会看病,但是。”的句式来读读。这两个句式把课文的内容用句式进行简化阅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串联了母亲的行为和心理的内在联系。在品析重点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时,安排了“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还在。”的训练,让学生借用句式扩展课文的情节,想象母亲的在这两小时里的忐忑不安,再通过激情朗读,母亲那种坐立不安,为孩子无比担忧和对自己深深谴责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发起对文中母亲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这份情感。

三、拓展阅读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陈老师以课文为中心,进行了三次阅读拓展。在课伊始,简短的介绍了作者毕淑敏曾当过二十来年的军医,让学生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心中存疑,身为医生的母亲完全可以自己用药帮孩子看病,却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上医院看病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释疑来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在课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的两个多小时里担心、后悔、自责的复杂心理,感受到母亲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浓浓母爱的表现,而儿子认为独自去看病没什么大不了后,陈老师补充了《丈夫眼中的毕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给学生呈现了另一种信息,对课文的材料进行补充,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理性母爱的形象更加丰满、厚实。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陈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几本著作,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陈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2

一、抓主线,释疑解惑。

《剪枝的学问》从标题中看出本文写的是关于“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语教材,课文并非纯粹介绍所谓“学问”,而是伴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渗入科学知识,让儿童乐学易懂。课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抓好情感主线,逐层深入探究。教学时,吴老师紧紧抓住这条线索,引领整堂课的教学。如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读词句,在我第一次进桃园时出示关键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满怀好奇的原因,进而转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遵循文脉,吴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王大伯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园时,吴老师巧妙设问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在随“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学生“入境始亲”,层层深入,与文本自然对话,内化感悟,共鸣共振。

二、品词句,真情妙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咀嚼和回味,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捕抓住知识的生成点。如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等词句体会王大伯慧眼识枝;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和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疑惑不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吴老师先指名读,然后亲切地评价:“你读得不紧不慢的,不像在着急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再找人读,吴老师说有点急了;再读,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得越来越好,着急的语气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王大伯回答的那段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讨论:什么叫“疯长”?“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里教者巧用课文插图,有效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王大伯手握的是一根粗壮的枝条,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在媒体课件广泛运用的今天,课文插图似乎被冷落了,吴老师的课件源于课本,有返朴归真之感。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词,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词一句中,在吴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同学们不断领会和感悟剪枝的学问到底在哪儿。“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3

上个星期,我对区上了一节教研课,现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对那天评课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老师们对于这种一课时基本上完课文的做法是赞成的,但也不无疑虑。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怎么上?二:从这节课的安排来看,老师预设的比较多,所以课的容量大,而学生生成比较少,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似乎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对于这两个问题,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再开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楼拜所说的“功夫”有怎样的内涵;也有的老师认为连“功夫”这条线,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文章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等等,对于我的一节课能引起老师们如此热烈的探讨和争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如果一节教研课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这样的课又怎能称之为教研课呢?

回家之后,我对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认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觉得自己用一课时基本完成课文学习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也有老师质疑,这样的容量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但是我认为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我才说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或者说是低估了。学生在经历了初读课文,提前预习之后,对于文章本身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课上的预习汇报时就已经有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上只是引领学生走入文章,使他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带他们领悟功夫的真正含义。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抓住“功夫”这条主线对不对,也许是每个人对教材,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这篇文章,我是仔细研读的,我认为莫泊桑三次拜师所领悟到的“功夫”是层层深入的,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并列,而是递进,是逐步地深入从勤于观察到仔细观察,到观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对于第二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我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只是带着学生感受了《项链》的一个片段,所以第二课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了全文,虽然学生们读起来依然有些费劲,但起码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画的骆塞尔太太的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再细细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描写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这样。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续。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4

这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能够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那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那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就应常回家看看!就应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但是,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必须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那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到达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这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这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潜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潜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到达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能够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一天升高一丈,地每一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构成了强烈的比较,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之后,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推荐与大家一齐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能够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用心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潜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以前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盼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期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5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 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6

一、抓主线,释疑解惑。

《剪枝的学问》从标题中看出本文写的是关于“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语教材,课文并非纯粹介绍所谓“学问”,而是伴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渗入科学知识,让儿童乐学易懂。课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抓好情感主线,逐层深入探究。教学时,吴老师紧紧抓住这条线索,引领整堂课的教学。如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读词句,在我第一次进桃园时出示关键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满怀好奇的原因,进而转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遵循文脉,吴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王大伯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园时,吴老师巧妙设问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在随“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学生“入境始亲”,层层深入,与文本自然对话,内化感悟,共鸣共振。

二、品词句,真情妙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咀嚼和回味,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捕抓住知识的生成点。如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等词句体会王大伯慧眼识枝;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和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疑惑不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吴老师先指名读,然后亲切地评价:“你读得不紧不慢的,不像在着急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再找人读,吴老师说有点急了;再读,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得越来越好,着急的语气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王大伯回答的那段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讨论:什么叫“疯长”?“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里教者巧用课文插图,有效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王大伯手握的是一根粗壮的枝条,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在媒体课件广泛运用的今天,课文插图似乎被冷落了,吴老师的课件源于课本,有返朴归真之感。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词,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词一句中,在吴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同学们不断领会和感悟剪枝的学问到底在哪儿。“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7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陈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陈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陈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让学生以儿子的角色给母亲写张留言条,这时的学生做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小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宣泄和表达的机会。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书写中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中,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都非常到位有效。对“喋喋不休”这词的引导,陈老师设计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让学生读读该词所在的段落,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妈妈此时说清楚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这种想说清楚却说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还从哪儿看出妈妈的喋喋不休?”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词语,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陈老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在这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陈老师安排了好几处的句式训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代入“虽然我要让儿子学会看病,但是。”的句式来读读。这两个句式把课文的内容用句式进行简化阅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串联了母亲的行为和心理的内在联系。在品析重点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时,安排了“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还在。”的训练,让学生借用句式扩展课文的情节,想象母亲的在这两小时里的忐忑不安,再通过激情朗读,母亲那种坐立不安,为孩子无比担忧和对自己深深谴责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发起对文中母亲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这份情感。

三、拓展阅读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陈老师以课文为中心,进行了三次阅读拓展。在课伊始,简短的介绍了作者毕淑敏曾当过二十来年的军医,让学生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心中存疑,身为医生的母亲完全可以自己用药帮孩子看病,却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上医院看病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释疑来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在课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的两个多小时里担心、后悔、自责的复杂心理,感受到母亲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浓浓母爱的表现,而儿子认为独自去看病没什么大不了后,陈老师补充了《丈夫眼中的毕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给学生呈现了另一种信息,对课文的材料进行补充,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理性母爱的形象更加丰满、厚实。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陈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几本著作,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陈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8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写作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课件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干什么”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课件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2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课件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

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评价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评价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Xx主任和Xx老师。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9

这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能够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那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那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就应常回家看看!就应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但是,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必须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那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到达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这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这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潜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潜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到达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能够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一天升高一丈,地每一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构成了强烈的比较,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之后,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推荐与大家一齐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能够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用心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潜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以前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盼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期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10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写作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课件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干什么”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课件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2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课件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

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评价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评价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Xx主任和Xx老师。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11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 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篇12

上个星期,我对区上了一节教研课,现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对那天评课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老师们对于这种一课时基本上完课文的做法是赞成的,但也不无疑虑。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怎么上?二:从这节课的安排来看,老师预设的比较多,所以课的容量大,而学生生成比较少,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似乎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对于这两个问题,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再开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楼拜所说的“功夫”有怎样的内涵;也有的老师认为连“功夫”这条线,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文章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等等,对于我的一节课能引起老师们如此热烈的探讨和争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如果一节教研课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这样的课又怎能称之为教研课呢?

回家之后,我对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认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觉得自己用一课时基本完成课文学习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也有老师质疑,这样的容量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但是我认为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我才说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或者说是低估了。学生在经历了初读课文,提前预习之后,对于文章本身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课上的预习汇报时就已经有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上只是引领学生走入文章,使他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带他们领悟功夫的真正含义。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抓住“功夫”这条主线对不对,也许是每个人对教材,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这篇文章,我是仔细研读的,我认为莫泊桑三次拜师所领悟到的“功夫”是层层深入的,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并列,而是递进,是逐步地深入从勤于观察到仔细观察,到观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对于第二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我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只是带着学生感受了《项链》的一个片段,所以第二课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了全文,虽然学生们读起来依然有些费劲,但起码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画的骆塞尔太太的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再细细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描写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这样。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续。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评课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