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映象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读后感 观后感 发言材料 教学设计 作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曹”诗风》论文

时间:2022-03-01 14:12:15 浏览量: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作 者:
学 校: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 绩: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呈“云燕蒸蔚,景物灿烂绚丽”之势,其中曹民父子领导邺下文人集团,在那个“彬彬之盛”的局面中贡献犹为突出,但三曹诗风,由于个人气质,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曹操成“古直悲凉,气韵雄浑”之风;
曹丕婉约清丽之词;
曹植则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文采气骨兼备。

关键词:曹操 古直悲凉 曹丕 婉约清丽 曹植 文采气骨兼备 目 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曹操——古直悲凉…………………………………………………………………4 (一)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4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5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5 二、曹丕——婉约清丽…………………………………………………………………6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6 (二)便娟婉约之风……………………………………………………………………7 三、曹植——文集气骨兼备……………………………………………………………8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8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9 参考文献:………………………………………………………………………………10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俊才云燕,以“三曹”、“七子”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崇文盛世”。其中,“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文心雕龙时序》)。三曹贡献非常突出,古今评论亦不而足,今以三曹诗文再做论述。

一、曹操——古直悲凉 曹操,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后随袁绍伐董卓,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政治大权,又多才多艺,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御军二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字的一生表现在诗文之上,必然会呈现大气磅礴之势,古直悲凉之风,具体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 辗转身世,执著追求和“修已以安百姓”的责任使曹操的诗文中充溢了浓郁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

曹操终生以平治天下为已任,其压卷之作《短歌行》“对酒当歌”、“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古诗赏析》卷八),其中撼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他生命如露般的忧思,更在于那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云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才使得曹操生命苦短的悲哀不再黯淡,也正是有了生命苦短的体认,才使曹操一统天下的壮怀更显得慷慨激烈,“周云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之理想,之追求,之精神写照。《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斯诸最能表现能与天地合德认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样若日月星辰,健运不已,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以下治天下为已任的强烈的天下意识,才使得曹操不仅心怀壮志,更道出了气腐儒咂舌之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即使在赤壁之战败北转而经营北方,日月迅转,岁月催年,老之将至之时,曹操亦慷慨“神虎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又以历史治世人物为楷模,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生大志,在他所咏的历史人物之中,以周西佰昌,佰夷叔齐为最,“若天命有归,孤其为周文呼?”曹操志在以周文,齐桓为模,乐在以周公佰乐自比,求贤若渴,溢于言表。“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天地间,人为贵”(《关度山》)标明他广施的爱心和对人的重视;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省刑薄赋,贵尚节俭”又体现了他重视人民,皆突现出曹操“民为邦本,本国邦宁”的强烈的天下意识。

但在曹操平治天下的人生抱负的背后又隐藏着无限的忧患之情。于外忧国忧民,于内忧已年寿不永,而世业难就。

“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写尽了汉未战乱所造成的深重灾难;

“生民自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表现体恤民情,关怀民疾的民本精神;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精烈》)“夜之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秋胡行》)等游仙诗叹桑榆暮景之时,壮志难酬,功业未就,忧患之情愈加深刻。

“诗言志”,也正是这些终其一生抱负的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沉积于胸,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曹操将以天下为已任的真情真志投注于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那些有血有肉的壮丽诗篇。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 曹操诗歌意象特征为大、壮、古、朴。他写自然景物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于大处着笔,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与状大,以阔大雄奇之象创造阔大雄奇之境。

他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以粗疏简练的笔法,质朴明快的文字,突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曾国藩于《日记八则》言“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诗正体现了这种喷薄出之,气豪力坚,博大雄浑的特质,他写高山:“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坡浩曲,车轮为之摧。”(《若寒行》)着墨不多,但太行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却跃然纸上。他写草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字里行间深溢的依然是雄浑北阔之气。真可谓“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器之《月瞿巷诗评》)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 曹操一生感流离之世,黯民生多艰,怀统一大志,寄瀚墨之情。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给其诗以刚健之气;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给曹诗以凝重之态,悲状之势。《薤露行》“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苦寒行》“取景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比之《小雅》,更促数噍米”。(东方树评《薤露行》综其种种、曹操诗必以“悲壮雄,古直悲凉”而著称,钟嵘曰:“曹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徐世溥曰:“苍茫浑雄,自有开创之象。”(《榆溪诗话》)刘熙载亦音:“曹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艺概、诗概》)
观其戎马一生,终其慷慨诗文,曹操以“古直悲凉”之风著称于中国文学史。

二、曹丕——婉约清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当立太子,二十五年,废献帝自立魏号,论元黄初,其政治地位可谓如日中天,但曹丕自幼博文强识,性好诗文,情思婉约悱恻,颇县诗人云气,且以为“文章”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执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故有清人沈德潜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其新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 曹操乃乱世枭雄,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而曹丕却一改乃父风格,努力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强烈生命意识的传达。

他敏感多情,于高朋满座的欢宴上,每“乐极哀情来,寥亮摧旰心”(《善哉行》),琴瑟满堂,女娥长歌时,又会因“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
日暖花开,各水潺缓的自然景物,带给他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凡露蔽日行》)的忧虑。他甚至以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事”、“之国”、亦不可避免。这自然是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人生苦短,忧伤凄凉的体现。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又集中体现在曹丕假游子漂泊,借恩妇之相思所传达出的人生孤苦飘零,忧伤凄凉。

游子漂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归,深黯世态炎凉,人生冷暖。

《杂诗》云: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着明月光,天汉国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问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溜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游子徘徊于旷野,思乡情绪“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故乡、亲人、生命的根,那是漂泊游子孤苦灵魂的归向,但他不能归去,有的只是“问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抑郁之情终无处诉说:“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这种强烈的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已超出了同时代其他诗人。

与游子愁相应的是恩妇情思,其代表作《燕歌行》其一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在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草限河梁。该诗被王夫之誉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语言清丽,情思委婉,柔肠百结,深婉感人。

曹丕假征人思妇之鸣的诗与《古诗十九首》不同,《古诗十九首》写游子情思多为切身感受,而曹丕身为太子、帝王,其他征人思妇之情如此婉转逼真动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丕个人情感的细赋,诗人气质的浓郁。

曹丕“人生苦短,忧伤凄凉”的个人生命感怀在其它诗中方有鲜明表现,如思念其父之作《短歌行》,与其文的《短歌行》同名,但其婉转哀鸣,引发人生短促的无限喟叹“不悲身迁移,但悲岁月驰”。(《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杂言长篇《大墙上蒿行》,大墙上生蒿,荣会无久时,人生寿短促,为乐常苦迟。

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写实性,从对现实的临摹进入到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展示,含蕴深遂哲思,哀婉忧伤之情调。

(二)便娟婉约之风 曹丕性情细赋,对人生苦短无常有独特的感怀,又加之善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音韵,表现在诗文中便多弱小、柔丽的意象。与其文写起伏的高山奔涌的大海,咆哮的狂风相反,他多写春风秋月,哀草寒蝉,浮萍细雨,蟋蟀鸳鸯,如“泛泛绿地,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轻。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朝采其实,久佩其英”。(《秋湖行》其三)“淳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于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这些重新的意象,必将构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形成其独特的便娟婉约之风。

但平治天下,建功立业的英雄之气代替文士之气在曹丕身上亦有体现,在《艳歌何尝行》中他借荡子妻之口指出:“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爱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深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清乱?”其不畏艰难,昂扬奋发,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不减乃父。但纵其诗文,情感细赋的文人气质,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善清丽之词,其诗风一改乃父悲壮之气,便娟而婉约。

三、曹植——文集气骨兼备 曹植诗文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与其异乎寻常的政治遭遇有着有不可割舍的联系。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又“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自幼树立“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政治抱负,几欲被立为太子,所以其前期诗歌多歌唱其理想抱负,洋溢乐观浪漫情调,但单尔不凡的才华,贵公子的优裕生活和曹操的宠爱又使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而失宠。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诛杀曹植心腹丁仪兄弟,曹植更是:“号则之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巨大的政治变动,不幸的政治遭遇不仅对曹植其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诗文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壮志难酬的激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占据了他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正可谓人生拂郁,境地相逼,泫然悲云,“音生于心”。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 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其前后期诗歌内容不同,但慷慨精神贯穿其中,他的诗哥充满了追求和平,富有气势力量,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骨气夯商”的面;
同时他在建安文人中又最讲究艺术表现,其诗歌不仅吸收汉乐府民歌的养料和汉末文人培诗的成就,更努力在艺术上进行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其诗语言华丽精炼,声色浏亮和美,描写工整细致,警句频频,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善结合,确如锺嵘《诗品》所言“骨气夯商,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操与曹植的诗中都充满了阳刚之气,刚健挺拔,通脱俊爽,但其两者呈现的风貌不同,曹操以相王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诗于雄深之中更有老劲,而曹植则不然,正如敖器之云:“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白赏”。他以公子之豪,怀“戳力上国,流惠下民”之志,才思敏捷,下笔琳琅,风流倜傥,洒脱不群,溢射出少壮气派和青春活力。

其笔下屡屡出现传奇英雄——游侠少年。《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少小离乡,扬声边垂,骑射超人,勇猛无敌;
《野田黄雀行》中路见不平,“拔剑捎写网”的少年;
《暇萌篇》中“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的壮士,即使在《赠白马王彪》中沉郁低回之处,亦有“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怒喊和“大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又有《各都篇》中写骑射:“驰聘未能学,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其意象意骤、紧密,实现了出雄夯之势,可谓气骨之商。

曹植诗歌与曹操诗的质朴、悲凉,曹丕诗的婉约迥异,其语言奇警。“词采华茂”。其中“秋兰被长坂,朱华昌绿地。潜鱼跃清波,好鸟鸣商技。”(《公宴》)前两句写静,突出颜色上的对比;
后两句写动,突出声音上的对比,动静相对,声色互补,美妙和谐。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警居百出,情理兼备,词采华茂,风骨凛然。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处身世积离的建安时代,又遭受“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吁嗟篇》)之变故,饱尝人生坎坷,体验生命旷世的孤独,故曹植诗歌继乃父之“悲”,承乃兄之“忧”,充满了“怨怒”,“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人生处一世,忽若朝露唏。”(《赠自马王彪》哀人生苦短,命运无常,处身悲惨;
“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野田黄雀行》)“苍蝇涧白黑,谗巧令亲疏”(《赠自马王彪》)怨世事不公,骨肉相残,小人多奸。

但曹值诗歌的“哀怨”之情却做到了《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庄雅。

“哀而不伤”之情渗透于诗作之中,那些“忧怀从中来”的弃妇诗莫不怀着美好的期望,企求其夫有朝一日良心觉醒,故不堕入消沉,绝望之境。其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言志之作与超旷逍遥,睥睨万物的游仙工作都能充分体现曹植的“不伤”之情。

“怨而不怒”、“温柔孜厚”,曹植尝自云:“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径”,千古绝唱《美女篇》中用大量笔墨极写环境之雅,服饰之丽,容颜之美,门第之商,以此来反衬美女“盛年房室”之哀,怨情流溢,但直接抒写之时又“怨而不怒”;
《士哀》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孤栖”、“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将何依?”荡子出十载,大妇会面遥遥无期、思妇无限愁思,悲叹皆在期间,但贞心不改,怨而不怒,甘愿化一缕清风,长驱万里,入君之怀,曹植借弃妇之口吐露怨怒之情、但怨而不怒。

览曹植诗文,其诗歌现《诗径》“哀而不伤”之庄雅,蕴《楚辞》窈窕深邃之奇谲,承汉乐府写实之笔力,留《古诗十九》悲远之情调,文采气骨兼备。锺嵘《诗品》有言:“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有黼黻。谢灵运亦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贡献之大。

综上所述,“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便才”的建安时代,“三曹”对诗歌的贡献非常突出,自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曹操起、经营丕、至曹植、文坛诗歌由主叙事而渐趋于主抒情,语言亦由质朴转问词藻的华美,为文人五言诗成熟之是时,但“三曹”毕竟诗风各异:曹操善古直悲凉,曹丕多便婉约清丽之词,曹植文采气骨兼备。需说明,“三曹”之别,决不仅限于诗文之上。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3.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 李洲泉.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J].北方论丛2018.4 5.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2018.5 6.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18.3

推荐访问:三曹诗风的异同 三曹诗风名词解释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实习教案 曹际菊论文 曹子建洛神赋之浅析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论文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