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映象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读后感 观后感 发言材料 教学设计 作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正文

故园读后感共4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07 11:20:05 浏览量:

第1篇:故园春“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第一次读到柯灵《故园春》里的这段话时,心里微微颤抖了一下,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多么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园读后感共4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故园读后感共4篇【完整版】

第1篇:故园春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第一次读到柯灵《故园春》里的这段话时,心里微微颤抖了一下,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多么美丽的景色,不就是故乡的春光吗?短短几十个字,我一读再读,觉得十分美好,心中充满了对春的无限渴望和怀念。故乡的春天,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春风吹,杨柳绿;桃花开,春水绿。故乡的春色,是在清风绿水中渐渐鲜亮活泛起来的。原野里冒出一簇簇新绿,枝头点缀着柔嫩的新芽,仿佛是跳跃在心头的音符,一扫冬日的阴霾和荒芜。柔风甘雨,催动花事。村前屋后,几树桃花,疏疏落落,深深浅浅,又红艳娇媚,灼灼芳华,浓淡相宜,叫人怎么看也看不够。梨花洁白,灿于枝头,春风轻拂,落花如雪,清香盈鼻。还有竹篱旁的杏花,开到盛期,白色的花瓣中带着一抹抹红色,如胭脂万点,轻轻晕染其上,花色美妙极了。在这明亮翠绿的春的底色上,百花竞开,姹紫嫣红,一派“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景象。如果说花红柳绿,桃李芬芳是寻常春景,那么乡村所独有的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尤其身处闹市,更是无处可寻。所以,故乡的春,令我尤其憧憬和怀念。乡间的三四月,田野上是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延伸着铺向远方,遍野金黄,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灿烂耀眼。春风轻拂,密密匝匝的小黄花,随风摇曳,像金色的浪花,千里沃野,变成花的海洋,引来成群的蜂蝶流连其中。与油菜花交相辉映的另一片春色,是紫红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浓烈亮丽的像一副油画,紫红的紫云英则清秀素雅的像一副水彩画,淡淡的嵌在田野上。用作水稻基肥的紫云英,也是成片成片大面积种植的,每到春天,紫红色的小花如约而至,清香淡雅,又梦幻烂漫,远远望去,灿若云霞,朦朦胧胧的化入一片绿波之中。风过原野,蝶形的花冠,轻摆身姿,像只只美丽的蝴蝶蹁跹起舞。缤纷春色,沁人芳香,惹人欲醉,也吸引了孩童前去玩耍。小时候,每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跑到花丛里嬉戏玩耍,在密密的花枝间玩捉迷藏的游戏,猫着腰,东跑西窜。小孩子静不下来,猫在花丛里,也要晃动个不停,哪一丛油菜花不停摇晃,摆动,你就暴露了踪迹。等到从花海里钻出来,脸上,身上,到处都是黄灿灿的花粉,像足了顽皮的小花猫。油菜花里闹够了,又跑到紫云英的绿茵里打滚,翻跟头,撒欢的在花海里奔跑,追打,疯闹。女孩子还会把盛开的紫云英摘下,编成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草薰风暖,阳光明媚,万物都在丰沛雨水的滋润下疯长起来。田间地头,长满了绿油油,肥胖胖的野草,有些可以入药。我和妹妹经常提个小竹篓,带上小铲子,去挖野草,最常见的是黄花苗(蒲公英),猪耳朵(车前草)。田埂铺上了绿茸茸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两旁是半人多高的金黄的油菜花,徜徉在金色的花海中,清香扑鼻。挖野草挖的累了,停下来,躺在草地上,头顶是碧蓝的天空,身下是柔软的绿草,身边是金黄的花海,空气中是新鲜的泥土的气息,耳畔传来蜂蝶的嗡嗡嘤嘤声,还有鸟儿的歌声,黄莺,燕子,布谷,忘忧的歌唱,婉转悠扬,清脆动听。春风沉醉,一切都是那么蓬勃美好,那么宁静,又那么富有生机,我们不知不觉在鸟语花香中睡着了。童年的记忆,如同春天的花朵,静静的绽放在生命的某个角落。即使是在漫漫寒冬,也可以满足我对春天的那点儿幻想和期盼。春节回家,满怀着念想和憧憬,希望可以看到一点春的颜色。盼春春不至,惜花春归迟。已过了春至,春容依旧半遮半掩,春雨微凉,花事尚早,只偶在一处篱旁看见一树雪白的杏花,孤独地绽放。田野里,有绿油油的麦苗,那绿色似乎深了点,破坏了早春的意境;有稀稀疏疏开着的油菜花,矮小瘦弱,显得冷清孤寂。意外的在田埂上一丛嫩绿的小草中,发现了星星点点散布其中的蓝紫色的小野花,那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种小花儿。摘下一朵小野花,一面赏着濛濛春雨中的疏淡春色,一面想着:故乡最美的春色,今年怕是又看不到了。

第2篇: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

3 , .s , , ,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话题作文“故乡”写作指导

【拟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读过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听过一支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总有让我魂牵梦绕的话题。

请你以“故乡”为话题写作一篇有关你故乡风土人情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以“故乡”为话题来写文章,关键是选好材料。也许,如歌中所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正所谓“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写作时,我们应该不会感到缺乏素材,关键是对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关键是怎样去占有和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要求,“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所谓风土人情指的是“景物风情、人物故事”,那么文字当以记叙为主,辅以适当议论抒情。

“故乡”这个话题很宽泛,容易写空,写滥,而好的思路也就是将其具体化,乡土情节看似单纯,实际牵挂之物却会有万千不同,选材立意最好不要拾人遗唾。刚看到香港文汇报上的一篇古清生的《味蕾上的故乡》,文章先从作为温州人的林斤澜先生要求老乡****时捎带“鱼生”这样让异国他乡之人害怕的食品谈起,继而叙说自己对“故乡粉蒸肉”的难忘,剖析人们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的特殊心理,最后指出“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这就是这样一篇立意深刻,选材独特的佳作。

故乡情就是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流沙河的“那一只蟋蟀”,艾青的“母亲大偃河”。这种思路古人早以有之,细推起来,我认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最擅长这种写法,其15岁时的佳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重阳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唯缺一己的具体事件来抒写浓浓乡愁;而名作《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独具匠心,以对窗前寒梅花事的关心寄托对故乡的深情问候,都成为了乡愁诗歌中的极品。

中学生往往抱怨生活中缺少写作素材,其实最日常化的生活内容往往是最独特的构思,不过这也是最易为我们忽视的,若能写好,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 对于“故乡”话题,我们选什么材料来写才能出新出彩呢?第一,内容生活化,才能做到独特;第二,写出文化感,才能使文章醇厚,高雅。第三,以自然风景写人生哲理。

【经典素材】

材料作文故园情素材链接

(江苏 张震) 【名人名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经典事例】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三、【佳作点击】

蔷薇·故乡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点评:这是200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山东卷题为“记忆永远不会风化”,但我们以话题“故乡”的眼光来审视亦不失一篇佳作,小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诗意的表达,写出了思乡之情,文字典雅飘逸,却毫无空泛之感,开头是“梦回故乡”、中间插叙初到城市的不适和家书如金的喜悦,最后被陌生人写在汇款单据上的温暖诗句,冲破了感情的闸门,泪下如雨,点出了中心——“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回乡

我是一个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上次回乡看病重的爷爷,却让我平静的心海顿起波澜!

(一)

爷爷已经病卧在床,看见我们来了,他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泪水,我真的压抑不住感情,但我不能哭。我走到爷爷面前甜甜地喊了声:“爷爷好。”我不知道那时的他还听不听的懂。但透过他的眼神我知道他听懂了,他笑了。我走出房间,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哭一场,不仅为爷爷,还为这个偏僻的村子,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很用功,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考上大学,带着梦想走出这里。而很多人都做到了,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人走出了贫穷。当年我爸妈穿着军装走进村子的时候,有多少人羡慕不已啊。

(二) 睡在爷爷家的破屋子里。虽然已不是第一次,但心情却是有点别样。听着外面的雨声,屋顶的漏水声,滴到脸盆的声音,我辗转难眠。用手摸摸那凹凸不平的墙面,不时会有石灰掉落,眼泪静静的划过黑夜。贫穷,我第一次感到它离我如此进,如此可怕,无情。

(三)

我曾经回过几次家乡,我不习惯这里的菜,听不懂这里的话,但爷爷是最疼我的。在我心中,故乡是淳朴的,热情的,不管认不认识,都会相视而笑,打个招呼,大白天家里从不关门,这是我在大城市里所看不见的。奶奶去世后,有无数次儿女们想让爷爷搬到省城住,他住不太久就又回来。他说“还是自己家里最好”。谁都扭不过爷爷。也许爷爷是想在这里思念奶奶,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也许爷爷认为奶奶的灵魂还会回到这里,不想让她孤独。

(尾言)

爷爷走了,他走得很安详。听大人说奶奶也是在十七年前的这个时候走的,如今他们在天上看着我们,祝福我们。我知道当天空上出现两颗紧紧相连的星星在发光时,那是他们在对我们笑。

点评:这是一篇极朴素的文字,东坡说得好:寄至味于淡泊。这篇看似平淡的文字却处处流淌着一股伤感的情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细读来,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处来的亲情和爱情,真的让人落泪,这就是风土人情的刻画了罢。乡村贫穷然而淳厚宁静的生活跃然纸上。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点评: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本文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味蕾上的故乡

古清生

人对食物依赖的贯性,可能要超过语言,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是在没有统一的标准语音以前,相同的汉字,在不同的地区作不同的发音,今天有了全国的统一音标,有了现代传媒,普通话有较大普及,到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重庆这些大城市走一走,它们仍是方言城市,乡音不改,可也能双语或多音表达,尤是少年学子,在学校即受到普通话教育,改变的几率大得多,至少也改它个南腔北调。

那么,味觉呢?一个少年离乡,在外面闯荡生活了数十年,口音也完全北京化了的人,然对故乡的一味普通食品,仍怀无限忆念。《温州晚报》的程绍国兄说,历次进京前打电话问林斤澜先生要带点什么,林斤澜先生只说要带鱼生。林斤澜原是温州人,以前一直以为他是北京人呢。鱼生,小带鱼和萝卜丝混合盐腌,加红曲,它是生的,外人难以吃出其妙处。据说温州人把它带往海外,欧美国家海关的检测警报往往响起,拿去检测,细菌超标300万倍,海关检查官问做什么用(人家以为是毒品吧),温州人说是吃的,检查官就如见到外星人:这也能吃?啊,这也能吃?温州人再带鱼生去海外,就包数层塑料袋,不让海关检测仪测到。

能吃。温州人的胃里早已培养出消化这种细菌的酶,也有了鱼生的味觉记忆,它不会被岁月漂白,不会被时间磨灭。

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人到中老年,尤甚。老年人对味觉的执著,还希望传给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是潜意识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不像广东女人的口号:要想老公回家睡,你要拴住他的胃。广东女人很功利性地练习煲汤,是她们情战的辅助手段。是的,你可以不爱我,难道你不爱我煲的一罐好汤吗?广东女人,不爱红妆爱煲汤。

味觉是故乡的,故乡是一种酶,在人生的成长历程,那初始的品味,将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品味。作为杂食类的人类,对味环境的适应已经远远强于那些单食类动物了,可是人类还保留有那么一点点专注,它从生理性到心理性双重维系故乡与亲情。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

《江南时报》 2004年09月28日

点评:郁达夫寓居京城时,觉得那里的秋天是清冽空旷的,于是文字里就有了最好的悲凉,这样浓烈或淡淡的忧伤合着江南的灵秀便成就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湖北作家古清生在京城遥望江南故乡时,舌尖上泛起的一定是家乡的味道。

乡愁给人的记忆有许多种,写在文字里也有许多种。江南水乡的古清生近年写美食,常见诸报端。平时偶有所览,心中是极欢喜的。把玩欣赏之余,感觉古雅中正间透散着一抹对饮食文化的探索意味,更多包含在内的则是一种对于家园的依恋,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坚守。

这些民间的食物夹杂童年的记忆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觉得轻松亲切,无做作之感无夸饰之辞,纯然一派清新自然。古清生讲,写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气味,这个味是什么?品古清生美食文字,我以为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浸入,对于文化的一种思考和追溯,同时是自己内心深处泛起的对人间烟火,对文化文字若远若近的乡愁。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第3篇: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

2、结合教材插图,朗读20—27节,讨论: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故园 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最温柔的曲子

轻盈的速奏

故园 四季——夏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 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

很昏、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故园 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荫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叶的沙沙声

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故园 四季——冬

没有 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马、雪橇

无边的静寂 狐裘、关女

只有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母亲、姐妹

学习9-12节,思考:

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这片故土的热爱?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1849年10月17日,肖邦走完了他39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他对姐姐和身边的朋友说:“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意大利作曲家、我崇拜的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9年10月30日,在莫扎特《安魂曲》的旋律,人们把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用银杯装着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坟墓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重点字词

马厩 夙愿 瘠薄 缱绻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通衢大道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2. 近义词

年轻 年青

留恋 眷恋 迷恋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并且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成为音乐学院学生。肖邦还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31年肖邦去巴黎,并很快在巴黎成名,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 1835年,肖邦认识了一位波兰贵族的女儿,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不是贵族,而遭到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一直到1847年两人才关系决裂而分手。

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等。

1849年,肖邦逝世后,遗体被埋葬在巴黎彼尔·拉什兹墓地,而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及故居周围的环境以及四季的景色与肖邦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探望故里,青年时代告别故园,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使主题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沃拉。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室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的作品。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第4篇: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课前预习: 导入: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1、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居里金质奖章。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汉特之夏》、《假面舞会》等。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字词梳理: 马厩(

历尽沧桑

夙(

)愿

通衢(

)大道

茕茕(

)孑立

荒诞(

)不经

垂涎(

)三尺

瘠(

)薄

给(

)予

雾缭(

)烟绕

缱绻(

瞻(

)仰

命途多舛(

寥寥(

)无几

姓廖(

)窒(

)息

树冠(

) 冠(

)冕堂皇

勇冠(

)三军

桂冠(

)玲珑剔(

)透

雪橇(

) 踱(

)步

4、结合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尝试梳理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

——

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

——

段),作者满含深情地书写了肖邦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与深沉热爱,直至用音乐寄托情思。 第四部分(

——

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 第五部分(

——

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课堂合作探究: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3、第九段提到肖邦只在他的出生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但肖邦对它却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他对故土的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4、因为肖邦的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尝试找一下答案。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厩(jiù) 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B.缱绻(juǎn) 瘠薄(jíbó) 命运多舛(chuǎn) 茕茕(qióng)孑立

C.簌簌(sù) 栗(lì)树 玲珑剔(tī)透 树影婆娑(suō)

D.陶冶(yě) 树冠(guàn) 令人窒(zhì)息 有条不紊(wěn)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府第

草垛

依稀

简朴

富丽堂皇 B.苍桑

伶仃

踱步

狐裘

不容质疑

C.隐蔽

渊源

蕴藏

覆盖

茕茕孑立 D.招摇

目睹

蔚蓝

宛如

荒诞不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B.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眼前浮现了故乡的景色和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C.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

D.到了肖邦之家,会确信,而且亲眼见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

C.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D.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参考答案:

1、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表面特点)

持久、深沉

(深层特点)

2、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

3、(1)经常跟妹妹一起探望故里。从华沙来此,总要走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2)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3)在异乡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4)肖邦创作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透露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无限眷恋。

4、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来领略肖邦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获取精神享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

《故乡》读后感

故宫读后感

写读后感故事

爱故事读后感

好故事读后感

推荐访问:故园 读后感 故园读后感共4篇